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

    时间:2024-08-25 11:19:09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463次   【】【】【网站投稿
    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由西安城墙景区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组成。 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 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是西安最有价值的文化遗迹之一。城墙是明朝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含光门、朱雀门、南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东门均位于碑林区。

    2018年10月,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成为第34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陕西省的第9家5A级景区、西安市第四家5A级景区。



    西安城墙景区
    西安城墙是1961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是西安这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见证了古代王朝的更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记录着历史的脚印,城墙上厚实青砖或残损或变色或变形都是历史的印记。
    西安城墙是明清西安城的主体建筑。初筑于隋开皇二年(582)六月至三年(583)三月,奠基于隋唐长安皇城。唐末天祐元年(904)三月,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韩建以此皇城改筑为长安“新城”,为五代、宋、金、元京兆府城与奉元城所沿用。
    明代初期,西安城在奉元城即韩建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筑。洪武三年(1370),为了加强西北重镇西安城的防卫和准备秦王朱樉就藩,明太祖命长兴侯耿炳文与都督濮英扩建增修西安城。由于秦王府城经工部上奏诏许确定在元“陕西台治”旧址,即原奉元城东北隅的元代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的官邸址,出于拱卫王城的需要,势必向东北两面扩城。拓城工程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至洪武六年(1373)七月。洪武七年(1374)正月,明太祖命宋国公冯胜来陕西督修城池,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毕工,历时八年。明初重建的西安城墙,以韩建新城为基础,向东、北各伸延约二分之一,其中东面外移1300米,北面外移800米。扩建后的城墙,东城墙长2701米,西城墙长2642米,南城墙长4210米,北城墙长4234米,周长13.78千米,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厚16—18米,形制为横长方形,基本奠定了今西安城的规模。
    明初建造的城墙虽为夯筑土城,但构筑十分坚固。筑城用纯净黄土,经过精筛后,掺入少量的石灰、细沙和麦秸,拌匀后夯打。城墙上建有严密的防御工程,城墙四角各有角台一座,角台上建有角楼。沿城墙外壁每隔120米建一伸出墙体的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共98座。同时,在城顶内沿建有宇墙,外沿建有垛墙,上有垛口,垛口共5984个。城墙四面各开一门,每门之外均建有与主体城墙连接的瓮城,上分别建有正楼、箭楼。明末崇祯九年(1636),陕西巡抚孙传庭又在四城门瓮城外加筑了月城与闸楼,后又修葺了东郭城,并新筑了其他三郭城。清代陕西历任地方官吏,对西安城垣多有修葺。其中尤以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1781—1786)巡抚毕沅等进行的修葺工程规模最大。西安城在隋唐皇城和唐末韩建新城的基础上,经明初扩建重修及明中后期与清代的多次修葺改建,规模宏大,构筑坚固,外观整齐,防御严密,气势雄伟。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多次葺建和大规模整修,并逐步将其改造为城墙、环城林带、护城河、顺城巷、环城路五位一体的环城立体公园,使其面目一新,更加巍峨壮观。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西安碑林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类的第1号)。西安碑林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1993年1月改名西安碑林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今日西安碑林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也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有不少国宝级文物。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此。陈列共有12个展室,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方米。
    博物馆本身即为孔庙旧址。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至崇宁二年(1103)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明清建筑保存至今,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由于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既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中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堪称是一座儒家典籍的石质图书馆和内容丰富的史料档案库,是中国文字发展史的直观展示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石雕刻艺术的宝库。